集成电路产业要宏观规划不能任由地方发展
“集成电路作为全球性的行业,特点是投资巨大,赢者通吃,在这样的一个架构下,在发展方式上国家应该有统筹规划,不能由地方政府自己去规划,因为任何地方都会从各自经济发展角度看问题,很难从全国整体层面来把握。”两会期间,全国政协委员、中科院微电子研究所副所长周玉梅表示。
一、 行业变热需冷静思考
如今,随着我国在推动信息化建设、互联网+等方面的发展,集成电路产业被提升到国家战略高度,日益受到重视和关注。
周玉梅表示,各地方政府都在积极推动,对于行业而言是好事。但过去几年,战略性新兴产业相继出现产能过剩的问题,从最早的光伏,到如今的LED,正是由于中国经济具有“二元制”的 特点,缺乏可以自动修正的反馈机制,集成电路产业的发展,也要吸取过去的经验教训。
长期以来,中国集成电路产业核心技术缺失、人才匮乏等现象仍有待改观,人才需求矛盾日益突出。据业界统计,2015年中国集成电路从业人数39.4万人,其中技术人员14.1万人;预计到2020年,从业人数将达到79.2万人,其中技术人员32.44万人。但中国集成电路行业专业人才储备数量少,中高级人才缺口很大。
二、未来五年定有突破
经过多年的不懈努力,中国集成电路产业已经获得了长足的进步,这在周玉梅看来是值得自豪的事情。
对于集成电路产业的未来发展,周玉梅表示,可能不会按摩耳定律往下走而是按照应用需求。比如物联网、互联网+、智能制造等很多应用,对工艺制程的要求并不高,未来最终用户可以自己来定义产品,而并非传统的交由设计公司来定义,这种虚拟的垂直性产品定义或许会产生新的模式,对行业理念上产生冲击。
周玉梅表示,从研究机构角度来看,工艺研发、专利申请保护是必须做的事情,为国内企业在专利拥有和保护上做贡献。在设计方面除了设计技术的演进之外,还会探讨新的业态形式,比如开始关注搭建公共共享平台,能够让最终使用者自己定义芯片。
“就像过去做PCB板是很专业的事情但后来变简单一样,我们希望在IC领域能够达到同样的效果。而如何降低技术上的门槛,是我们现在做的事情。如果做成,对于半导体行业应用角度来说应该是一个突破。”周玉梅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