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何看待中国前五个月芯片进口下降20%?
根据官方海关数据,中国的芯片进口在 2023 年前五个月下降了近 20%,原因是在地缘政治摩擦愈演愈烈的情况下,中国与韩国和日本的贸易萎缩。
海关总署公布的数据显示,1-5月,我国集成电路(IC)进口1865亿件,同比下降19.6%,略微收窄前四个月21.1%的降幅。在五个月期间,芯片进口总值下降 24.2% 至 1319 亿美元。
相比之下,2022年同期,在全球芯片短缺的情况下,中国芯片进口总量同比下降10.9%至2321亿片,而总值增长9.1%。今年1-5月,集成电路出口同比下降11.7%至1034亿片,而芯片出口总值下降17.2%。
贸易数据呈下降趋势之际,美国加大力度限制中国获取先进芯片和芯片制造设备,尤其是来自日本、韩国和中国台湾的先进芯片和芯片制造设备,它们是全球芯片供应链的主要参与者。与此同时,由美国发起的chip 4 联盟正在形成。
中国海关数据显示,今年前五个月,中国从韩国的进口总额下降了 26.7%,延续了前四个月的趋势,是中国主要贸易伙伴中降幅最大的。来自日本和中国台湾的进口分别下降了 17.6% 和 26.2%。相比之下,同期中国的进口总额仅下降了 6.7%。
鉴于当前的逆风,芯片进口量的下降可能会继续。5月,日本经济产业省发布了一套针对 23 种芯片相关设备和材料的新出口限制措施,将于 7 月生效,此前有报道称美国和荷兰已达成协议限制出口向中国出口先进的芯片制造设备。
尽管日本没有在新规定中明确提及中国,但分析人士表示,这代表了事实上的禁令,类似于 2022 年 10 月宣布的美国出口限制,这对中国生产超过 14nm工艺节点的先进芯片的能力造成了沉重打击。
另外,据英国《金融时报》报道,美国要求韩国向该国的存储芯片制造商施压,要求他们不要填补中国在国家安全调查后,禁止在大陆销售部分美光科技存储芯片的任何市场空白。
全球半导体市场仍在努力应对因宏观经济逆风而加剧的周期性低迷。根据美国半导体行业协会发布的数据,4 月份芯片行业总销售额同比下降 21.6% 至 400 亿美元。然而,随着中国为其国内芯片供应链提供优惠政策和资金支持,中国国内芯片产量正在复苏。
根据国家统计局发布的数据,4 月份,中国集成电路产量同比增长 3.8% 至 281 亿片,这是16 个月来首次出现月度增长。外部的限制倒逼着我国半导体厂商加速国产化进程实现,在各个细分领域加快创新研发,驱动我国半导体行业增长,中国已转向生产更多的传统芯片。
在中央处理器(CPU)领域,龙芯、飞腾等企业推出了多款基于自主架构或开源架构的产品,并在教育机构、互联网企业等领域得到应用。
在存储器领域,长江存储成功量产64层3D NAND闪存,并开始供货。而在模拟/混合信号领域,紫光展锐等企业也实现了部分产品线的自给自足。
此外,在汽车领域,中国芯片设计公司的产品已快速进入汽车电子市场,涌现出了兆易创新、国芯科技、比亚迪半导、四维图新(杰发科技)、芯海科技、中颖电子、紫光国微、复旦微电等一批车规级MCU企业,并在过去一年内推出了多款新产品,覆盖IGBT、MOSFET、Power IC、MCU到ADAS SoC等芯片领域。
从国产芯片类型来看,分立器件、逻辑芯片、Power IC和MCU等位居前列。而在下游应用中,通信市场、汽车电子市场对于芯片的需求量较大。
根据WSTS的数据,2022年全球半导体市场规模为5735亿美元,比2021年增长了3.2%。中国仍然是最大的半导体市场,2022年中国大陆半导体市场略微下降1.1%,约为1857亿美元。市场份额上,2022年中国大陆销售占全球比重约为31.8%。
国产芯片起量的同时,海外厂商也感受到了压力。比如在存储领域,在长江存储、长鑫存储的努力下,打破了被三星、美光等海外企业的垄断的局面。
据美国半导体行业协会(SIA)与当地时间周二晚间公布的数据显示,今年4月份全球芯片销售额为400亿美元,较去年同期的509亿美元下降21.6%,连续第三个月下滑20%以上。
对于2023年全年预期,WSTS的数据预计,2023年全年芯片销售额将下降10.3%,2024年将反弹11.9%。
SIA首席执行官John Neuffer表示:“全球半导体市场仍处于周期性低迷,且因宏观经济疲软而恶化,但4月销售额连续第二个月环比上升,或许预示未来几个月将持续反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