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成立半导体中心受限_非市场化因素

2020-05-19 12:01:49 145

2016年3月底4月初,中国内地半导体制造业热闹非凡。据不完全统计,紫光集团3月24日决定投资300亿美元在深圳新建12英寸晶圆厂;CMOS影像传感器厂3月27日宣布在江苏淮安建设一座小规模12英寸晶圆厂;台积电与南京市政府3月28日签约,计划新建一座2万片/月的12英寸晶圆代工厂;武汉新芯3月28日也宣布投入240亿美元与赛普拉斯合作进行3D NAND生产;美国万代半导体则于4月1日宣布在重庆兴建12英寸晶圆厂及封测厂。


这一切的催化剂,是2014年启动的规模近1400亿元的国家集成电路产业基金,两年时间,这笔巨大资金开始在市场上掀起波澜。


亲历中国50年半导体产业发展历程的著名学者莫大康近日在浙商证券一次会议上认为,现在是中国半导体产业的发展机遇期,原因在于,一是中国有钱了,二是中国半导体基础产业链比以前更好,三是半导体在全球的发展已比较缓慢,但新兴产业正在崛起,四是全球关注中国、聚焦中国也有利于半导体产业在中国发展。不过,莫大康也指出,虽然全球半导体产能正在加速向中国转移,但中国本土半导体制造依然薄弱,外商进入中国的真正意图是看中了中国有全球最大的市场,而且具有全球最大的增长潜力。


产量与需求背离


据来自IHS的最新数据显示,全球半导体销售额2015年各个季度出现了连续下滑,全年3473亿美元的销售额,同比下滑了2%。据美国另一家市场调查机构IC Insights的统计数据,中国半导体市场的内需规模达到1035亿美元,占全球半导体市场的36%,与北美、欧洲、日本半导体市场相加的规模相似。


尽管在半导体市场上中国已经成为全球引擎,但实际上半导体制造业的中心并不在中国内地。另有统计数据表明,2015年全球半导体行业产能达到1468.5万片/月,其中,中国台湾以354.7万片/月的产能规模占据全球第一;韩国、日本、美国分别占据全球第二、三、四位;中国内地以159.1万片/月的产能规模占据全球第五。


“随着中国成为世界最大的电子产品生产基地,半导体制造业的中心也理所应当向中国内地转移。”一位半导体从业人士表示。


“大家应该注意,中国内地占据全球第五的半导体产能,包含了外商在中国内地的产能,即便这样中国内地在全球也只有10%左右的产能份额。这么大的国家,这么大的消费量,才占了10%的产能,肯定是不够的。”莫大康也表示。


政策、资金驱动


影响半导体制造业在中国内地发展的主要因素有两个:一是政策,二是资金。


2000年以后,中国内地半导体产业发展大致分为两个阶段,一是2000年6月国务院下发的《关于鼓励软件产业和集成电路产业发展的若干政策》(俗称“18号文”),二是2014年6月《国家集成电路产业发展推进纲要》的出台以及国家集成电路产业投资基金在2014年9月的成立。


莫大康表示,“当时企业界对于18号文的理解,就是说我国应该发展集成电路产业,但国家没钱,那就给点政策,就是这点好处也起到了很大作用,中芯国际就是2000年启动的,包括海力士、英特尔的项目也是在这种背景下进来的。”


2014年9月份“大基金”一建立,表明“中国变样了,现在发展半导体有钱了,而且钱还很多。大基金的出现不是偶然的,是经过几年反复研究,大家认为靠企业自有资金发展是没有希望的,一定要靠国家基金的帮助”。


而且“大基金”运作项目的思路也变了,不再像在“十一五”期间国家科技重大专项——01专项、02专项的时候,“进去(专项)就给钱,几乎没有什么考核和回报,‘大基金’这次吸取教训了,这次给钱不能白给,一定要考虑回报问题、要入股。“


非市场化因素的影响


中国内地半导体产业发展的问题在于“非市场化因素太多”。


一位业内人士表示,“非市场化因素在哪儿?比如中芯国际二期2012年7月与北京市经信委共同投资70亿美元建设48纳米、28纳米生产线,其中二期第一阶段规划产能是3.5万片/月,可到2015年年底产能大概是1万片/月,一个项目从2012年7月到2015年才有1万片/月,说明这个项目不是根据市场化走的。”


该人士举例称,三星西安项目2012年9月开工、2014年5月量产,前后用了21个月,到2015年这个项目的销售额就达到人民币150亿元,这就是市场化与非市场化的区别。


还有一个有趣的现象,按照中国半导体行业协会的排名,在中国内地,“2015年中芯国际的销售额排第一,三星排第二。但按照陕西省公布的数据,三星西安项目2015年销售额是168亿元,为什么与行业协会不一样?因为三星要是168亿元的话,三星就排第一了,这话就不好说了。”该人士表示,“中国内地半导体行业如果不能克服非市场化因素,很难取得真正发展。”

标签: pcba

微信公众号